当下,光伏行业全面向N型技术切换,与大多数厂商选择TOPCon(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或HJT(异质结)技术不同,爱旭股份(600732)选择押注ABC(全背接触技术)技术。在不久前的SNEC光伏展上,爱旭股份宣布,公司推出的ABC组件可在同等面积下带来更大发电量,组件最高效率已达24.27%。
“去年6月,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基于ABC技术的组件产品,到了今年,ABC组件的功率、效率都有明显提升,目前功率提升至620W,效率方面,公司是行业内第一家在182规格产品中率先实现24%转换效率的。”
爱旭股份副总经理卢浩杰在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时特别强调,上述620W、24%指标都是基于可交付的量产产品。更直观来看,卢浩杰表示,目前主流的相同尺寸、版型的单玻PERC(发射极背面钝化电池)组件功率为555W、效率在21.8%左右,相比之下,ABC组件效率目前最大提高了2.2个百分点。“行业数据显示,组件效率每提升1%,度电成本可下降7%-9%,这就意味着24%的高效ABC组件相较于传统PERC组件,在系统度电成本降低方面会有更好的表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卢浩杰认为,能够大幅降低度电成本是ABC技术的一个重要优势。
据了解,ABC组件的售价高于PERC以及其他N型技术路线,在采访中,卢浩杰并未向记者提供准确价格,仅表示“售价比PERC高不少,不止两三毛钱。”
当然,这也与爱旭股份ABC单玻产品的目标客户群有关。“ABC单玻产品主要面向中高端市场,这一部分在总的市场规模中大概占30%左右。”卢浩杰表示,爱旭也在拓展知名高端合作伙伴,即便ABC产品售价较高,考虑到度电成本(LCOE)、系统成本(BOS)、产品质保、温度系数、效率衰减等问题,对于户用、工商业场景用户而言,依然是划算的。
对此,卢浩杰向记者提供了几方面的情况及数据。美观度方面,ABC电池采用全背钝化接触工艺,电池正负两极金属均在电池背面,使得电池正面无电极栅线,消除了传统电池正面电极对于光线的遮挡和反射,可实现100%接收太阳光,正面无栅的全面积受光结构,能够在有效降低光学损失的同时大幅提升美观度。
温度系数及衰减方面,由于ABC电池的高开压技术特性,使得ABC组件拥有极佳的功率温度系数,ABC组件功率温度系数小于-0.29%/℃,大幅度降低了ABC组件在正常工作中由于温度上升带来的功率输出的衰减,从而使得相同标称功率下ABC系统的实际输出功率高于常规PERC系统。
同时,由于ABC组件采用N型技术路线,无硼氧复合体导致的初始光衰,外加一字型焊接技术,带来更低的组件焊接应力,使得ABC组件具有更低的衰减率(组件首年衰减≤1%,次年≤0.35%),以及高于行业标准的超长质保(15年产品质保及30年功率质保)。
发电量方面,在全生命周期内,同等面积下,ABC组件发电量相较目前市场主流的PERC组件可提高15%以上,折算至每瓦发电量,ABC组件相较市场主流PERC组件至少高3.5%以上。
系统成本方面,得益于ABC技术的高转换效率、低功率衰减和优异温度系数表现,及弱光响应好等多重优势,采用ABC组件的系统,具有单位面积装机量更高,单位面积发电效率更高,使用ABC组件产品可降低7%的系统BOS成本。
记者注意到,爱旭股份披露的数据显示,公司ABC电池平均量产效率已突破26.5%,年底目标27%,对比其他N型技术路线,TOPCon厂商普遍将今年底的量产目标设置在26%左右。
谈及当下各种电池技术路线,卢浩杰认为,ABC技术的理论极限转换效率为29.4%,高天花板带来了后续较大的提升空间,也为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带来更多机会。在采访中,卢浩杰还向记者提供了几个关键信息,一是爱旭股份ABC电池现阶段都是自用为ABC组件配套;二是ABC电池核心生产设备由公司自研,其他厂商进入门槛很高;三是ABC电池目前佛山线的良率已达97%,这在N型技术中属于较高水平。
爱旭股份一直以来被视为光伏电池龙头,在行业变化的背景下,基于其ABC技术的优势,公司也在加码组件产能。今年4月,公司相继宣布在珠海、义乌以及济南的数百亿元电池及组件一体化项目投资计划。据悉,爱旭股份还将在国内寻找一到两个生产基地,同时也在考虑建设海外产能。
针对组件产品规划,卢浩杰告诉记者,今年三季度,爱旭股份将能够对外交付双玻组件,该系列组件除了具备普通ABC组件的特性以外,可靠性有明显提升;而到了明年,公司将批量上市针对地面场景的双面双玻组件,届时组件效率和性能还将获得进一步提升。
当下光伏组件环节竞争激烈,谈及组件市场策略,卢浩杰表示,爱旭股份设定的大方向是“沿着碳排找场景,沿着电力消费找客户”。除了特定产品以外,公司还将聚焦于多样化的场景解决方案,同时,在渠道结构上更加扁平化布局,将产品价值分享给分销商以及安装商。“我们会在解决方案中统筹考虑交付能力的提升、为客户创造的发电量增益以及综合性能增值,而不会过度一味地关注单瓦制造成本。”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