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陈欣然)“正是因为人类掌握了不同的生产工具,人类看待海洋的态度才会发生变化……”日前,在国家海洋博物馆里,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侯静婕正在为海运学院的学生们讲解馆藏,并细致分析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增强学生对唯物史观的理解。
这节课堂外的“思政课”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了海洋的独特魅力,体验到海洋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在博物馆上课很有意思,既有理论讲授,也有实际场景,收获满满。希望大家都能从自身做起,减少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携手同行保护蔚蓝海洋。”天津理工大学海运学院2022级航海专业学生张天懿说。
据了解,该校为加快培养海洋强国建设人才,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充分整合优势资源,本着“优势利用、资源共享、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原则,近日与国家海洋博物馆共建实践基地。基地充分发挥天津理工大学在学科平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围绕思政育人、学科建设、课题研究等方面加强与国家海洋博物馆合作交流。
围绕“大思政课”建设,天津理工大学探索把专业课学习搬进国家海洋博物馆,依托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和海运学院专业教师力量,深挖博物馆蕴藏的思政和海洋元素。该校将思政与专业元素有机融合,发挥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推出“行走的思政课——知行课堂”,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引导学生强化海洋意识和海洋人文、海洋生态等的认识和理解,坚定建设海洋强国的信心。
作者:陈欣然
标签: